美章网 资料文库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经过大量训练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逐渐形成语感,阅读水平才有可能达到真正提高。按照《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除教材外,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8万词以上。现在,单凭教材上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循序渐进针对学生实际,定时定量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比如一天两、三篇阅读,两天一篇完形填空。当然,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任务进行长期布置、定时抽查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些有代表性的好文章和精彩片段可以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对文章中的篇章布局、长难句、生词、短语和固定搭配进行专门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整体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扩大词汇量,并且对于特别精彩的文章、段落、好词好句,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背诵,为将来的英语写作打基础。

二、对学生加强英语文化和英语思维的注入

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用语规则,就不能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因此,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弥补教材的不足,加大对世界各国文化的注入,不断向学生普及英语的文化变迁,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相关内容,尤其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为提高阅读能力提供良好背景。平时我们还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观看原版英文电影,例如《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百万英镑》(TheMillionPoundNote)等等,他们百看不厌,受益匪浅。

三、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训练措施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应使学生们和教师们意识到在中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是老师、学生、作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寻求交流。所以,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质的阅读环境。让教师忘记以往旧的学习理念,不断加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和能力。我们可以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这一文章时,让学生们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坐在草地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和氛围,还间接加深了书、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授课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以往“你讲大家听”的教学模式,应带动学生自己来读和听。如教师在上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应该广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轮流朗诵各段给大家听,并让他们互相提问每段所讲述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会使学生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领略伟人的伟大。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虽然现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只是浑水摸鱼,把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毕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听说能力。主要从训练教师的普通话、言语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使老师们在对学生授课时表达清晰,风趣幽默,从而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们应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如在讲每一节课时应先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使他们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再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既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们能主动阅读和思考。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应刻板的追究谁对谁错,让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联想。如在讲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问问他们对伟人的认识和对主席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做?最后让他们思考代代伟人们牺牲自己为了什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学会思考,还会最终升华为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课堂上,时常会遇到超出教学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最有利用价值的课堂生成契机。教师应把握这样的时机,相机而动,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藏羚羊跪拜》一课的讲解中,学生提出:老猎人是以打猎为生的,杀生是他的本职。为什么还体现其慈善呢?这不矛盾吗?这正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具有伟大母爱的,这爱是神圣的,可敬的。老猎人是被藏羚羊的母爱感动了。因此,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猎人职业,埋掉猎枪,不再杀生。老猎人是善良的,这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也正是文本主旨所在。

二、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习惯形成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要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策略:

(一)圈点勾画策略阅读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师生之间共同研读文本,平等地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以达成共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圈点勾画。重点词加上着重号,中心句画上横线,不理解的词句画上问号,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铅笔写在旁边……这样,反复读文、交流,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并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二)提炼信息策略提炼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把握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它是对文章的分析、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草原》一文的主旨是“表达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提炼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掌握整体内容,如果抓住文章结尾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的关键语句,主旨概括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还可以利用关注文题、把握中心句、关注抒情议论句等方法,提炼文本信息。

(三)读写结合策略阅读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写作,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契机,适时地进行习作训练,这里包括语句的仿写,情节的补充,想象的添加等,只要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可行的,也包括听说读的训练。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四)品味语言策略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强弱。我们应该学习贾岛的“推敲”精神,在用词用句上仔细琢磨,力求锦上添花。比如:《背影》中“走”“探”“攀”“缩”“倾”几个动词地准确使用,写出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艰辛,表现出父亲的爱子情深。同时,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也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迁移,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教会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等交流活动。这样,阅读才有效果,学生才有收获。

三、结语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通过创设场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分享个人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对象的教学模式。“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以感受为起点,以对话为体验深化的途径,以意义的生成为终点。这一操作过程是以体验始,而以知识终。”

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这里有人的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有充满热情的道德自白,有通明透彻的智慧启示,有对历史的娓娓叙述,有对社会问题的殷切关注,这些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积极的人生教育,健全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都有重大意义。对于文学作品,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直达本心,即不需要复杂的理性思考,直接以情绪感知。这在诗歌作品中尤为突出。看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以体会到颠沛流离中诗人的激动狂喜;见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的志得意满,自我期许跃然纸上;而读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词人的沉痛自责也会让我们深受感染。可以说,情绪感知是体验式教学的起点。文本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本身就容易唤起学习者已有的人生经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体验式教学的情感体验上,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状态,教师需要进行场景的设置。比如前文的诗歌作品,如果对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生活遭际与他的爱国热忱没有了解的话,就不能感同身受。同样,不了解李煜的治国背景与个性特点也难以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有深刻体会。在场景设置上可以采取背景讲授、音频视频等方法。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接下来的对话是体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作、课文,教师谈经验,学生谈读过、演奏过的体会和问题,发言机会多而且十分热烈,这在无形中养成习惯,学生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发言、思考、想象都大有进步。语文教学大可学学这种教法。在对话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一起探明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进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PBL)主张,“所有学习都来自于问题,而此问题为结构模糊的问题,具有复杂、解题线索不全、没有正确解答的特性,学生需主动搜寻讯息以了解问题情景,并据以决定所采取的解题行动。”

可以说,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是对话得以展开的必备条件。如果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足够深入,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深化自己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头脑风暴”式的对话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感受之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同时这些问题不应全由教师提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而共同提出问题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对话。提出有启发性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是熟悉文本。问题必须与文本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但不应局限于文本。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同于中学语文,没有应试教育的桎梏,强调的是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个人本身关于主题的经验,这个经验必须是个人真实且具体的,最后在经过多次的检视和修正而达成共识。”

讨论的问题还应有足够内涵和外延,能够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追本溯源。例如讨论鲁迅的文章,应将鲁迅先生的多篇文章放到一起,寻找社会背景这个大命题下的每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以《伤逝》的讨论课为例。《伤逝》是一个故事,学生的体验首先是对故事的情节感知。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稍加引导:为什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会是这样的结局?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一般都能够找到社会原因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经济原因。除此之外,也很容易想到他们自身的原因。在讨论中,学生会得到深一层的结论:《伤逝》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对爱情和个人奋斗进行了反思。教师再加以引导:涓生的忏悔内容是什么?如果子君活着,涓生愿意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吗?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涓生的独白凸显出了他在真实与谎言之间经受的灵魂紧张,但他的“新的生路”毕竟是渺茫的。联系鲁迅之前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从吕纬甫、魏连殳到涓生,小知识分子们精神的虚弱、寂寞、孤独、虚空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对个人奋斗的思考也愈加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解读不可漠视读者的个性差异。参与对话者(学生和老师)各自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较大差异,在对话中的体悟必将有着个体化的差异,这也是阅读本身的特点,不必追求同一。《西绪福斯神话》也是一部很适用于体验式教学的作品。因《西绪福斯神话》涉及到存在主义哲学,相对晦涩难懂。但从对荒诞的体悟入手引导学生是一个突破口。结合教材里的另一篇文章《打错了》,对命运的荒诞可作最好的注解。一分钟的时间,一个打错了的电话,让一个普通人逃过了生死劫难。学生很容易联系到生活中自己所见所闻的突发灾难,体验到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的观点。那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加诸给你的荒诞呢?加缪的观点是什么?对此的理解就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生的人生经验(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与个性气质了。在这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如将加缪的哲学观与道家哲学进行比较。后文中“荒诞的人说‘是’,于是他的努力便没有间断了。”结合加缪文集中的“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进行引导:直面生活给予的磨难的勇气。这部分也是学生可以进行生活迁移的重点。在讨论中,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提到,如贾宝玉、于连、宋江、阿Q等等。但最为典型的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活着的本身就是对命运的抗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过程性体验和思考,关注学生对价值、意义的情境性获得,以及对生活问题的个体化思考。逐步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角色、立意思考和生活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知之上进行体验并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获得自己的理解认知,这就是意义的生成。它也是学生把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过程。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受主题内容的难易程度限制;受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受学生此种活动能力的限制;受教师指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所限制等。对教师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体验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唤起学生感受的关键点是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如前面所提到的诗歌阅读,除了介绍背景等方式之外,更有心理冲击力的是运用音频、视频资料。例如《春江花月夜》的赏析阅读,就可以运用精美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学生带入朦胧迷幻的月夜世界。

(二)把握对话节奏对话是思想的碰撞与共享,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学生经历头脑风暴的分析论证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只有几个优等生发言,其余学生没有被带动等情形。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形的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虽然强调体验的延伸,但要注意避免完全脱离文本的对话。教师的引导要力求做到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又能使对话围绕着主题进行。

(三)尊重个人体悟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浅程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都比学生丰富,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比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但这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感受。教师要做的是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摆脱自身狭隘的世界观和视角,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和反思,找到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观察,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体验式阅读中,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悟应该得到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是开放的。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环境,都可以让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呈现灵活多变的面貌。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培养学生的敏锐性预测期待。以教学荀子《劝学》为例。在播放名家配乐朗诵的《劝学》供学生听读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思考题,要求学生对其答案进行合理的预测:(1)这篇古代论说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进行怎样的逐层论证?(3)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会采用哪些论据?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4)如果要求你写一篇与《劝学》同样话题的文章,你将怎样命题?将采用什么样的论据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将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面对上述问题,学生即便启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也因为尚未“披文入境”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情势之下,学生自然非常迫切地希望立即听读或者自读课文,在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并自发地印证自己在“披文入境”前后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思路、结论等是否一致。学生的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语感敏锐性预测期待。

2.培养学生语感敏锐性自觉力。以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新课导入后,一边引导学生直接听读或者快速自读课文,一边引导学生尽量用课文中的语言准确说出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1)课文中的“江南”指我国何处?(2)江南的风景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总体印象?(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突出江南总特点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作者通过描绘哪几幅唯美图画来表现自己对江南冬景的无比热爱与眷恋?事实证明,学生在探寻上述问题答案的时候,必定会在于无声处自发地产生强烈的语感敏锐性自觉力。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

1.通过引导学生“入文”“入境”的途径培养学生“形象再现”和“语言情感感受”能力。经典作品的语言是静止的甚至是抽象的。解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入文”“入境”的途径,将其静止的抽象的言语化为动态具体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等,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深度领悟和全面把握,体验和感受其语言的丰富性,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以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2)文章写了哪几位女子?她们各具怎样的情态?(3)作者月下流连于荷塘,是为了排遣怎样的心境?

2.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还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描写的意境来体验其语言的高妙。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文中虚写的采莲女,引导学生对其展开下列几个方面的联想与想象:(1)采莲女具有怎样的外貌、情态、动作、语言、歌声、情感?(2)由文中描写的采莲女,你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哪些描写采莲女的诗词歌赋?(3)与朱自清对采莲女的描写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篇诗词歌赋中对采莲女的描写?理由是什么?(4)朱自清在此虚写采莲女,其心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采莲女人物形象进行上述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这篇散文丰富的内蕴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其丰富的语感也在此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起来了。

三、通过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语感的实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听、说、读的最好反馈。形式多样、持之以恒、认真缜密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整合通过听、说、读、背、比较等途径所获得的短时记忆或者语言材料,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完整周密的、条理清晰的、结构完整的、语言优美的写作思维,从而促成学生优美丰富的文学语言语感的具体表现和逐渐成熟,促使学生将通过听说读背获得的文学语言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表现,有效推动和促进学生文学语言语感的全面发展。以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例。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听、读、说的有效训练后,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探寻下列几个读写训练结合的链接点,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1)请找出文中描写的几组对比性人物形象,比如刘邦与项羽、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曹无伤与项伯等,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历史人物形象的?其中刻画得最精彩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形象?(2)请在课外收集整理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历史人物的资料,并联系课文中对上述人物的精彩描写,从中选择一位你最敬重的历史人物,为之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传记。要求既要尊重历史原貌,又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3)请将这篇课文中的高潮部分“鸿门宴”改写成一幕独幕话剧。要求用最精简、最具有概括力的台词体现刘邦、项羽、樊哙、范增、项伯、张良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事实证明,通过开展上述随堂写作训练,可以将学生的语感培养训练落到实处。

四、小结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认读、朗读、诵读,贵在读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横向流程是认读、朗读到诵读。若是学生拿起课本,读书支支吾吾很多字都不认识,语句读不通顺,怎能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呢?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文本中,五官并用,形象记忆深刻,再加教师点拨,更能引发朗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讲读课中,把读放在首要位置,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文本信息,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意识,体验作者真实心境。之后学生努力地读书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琢磨体会走进文本的情感境地。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机遇,正确引导,恰到好处教给学生的疑惑难解问题进行指点,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典范的语言,结构安排合理恰当,思想深入到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设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达到了读书的目的。这样,节省了不必要的问答环节,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熟读精思,品味其义

读的要求有三:读正确、有所思、会质疑。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跟上阅读的速度,一边读一边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认真地读每一句话,理解重点词句,找关键语句,回答问题。在学生的思索和理解中再现文本画面,抓住中心内容,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得当的表达,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所在,受到感染。再者进行文本阅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表现的手法,学生会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分清是非、正误,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渗透人文思想、合作精神,达到整合教学的目的,这是阅读的一大益处。

三、讲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本来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机械地、翻来覆去地读,要讲究方法,对爱读书的学生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灵活掌握读书时的动向,真正能看进去,及时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上阅读课之前,制定学习方案,确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去读,范读引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和提升朗读水平。在教学研究中,在要斟酌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的层次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范读中语感的表达。练习过程中,要有清晰的阅读要求,在认读、通读、朗读、诵读、吟咏这几个过程中,观察学生阅读进程,逐渐深入,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节,句句渗入情感,自然进入文本思想,表情朗读、动作演示,学生主动进入书中的画面,接近主人公,体会文本的思想所在,对其内容产生兴趣,至此一气呵成,读完文本,反复思考加深印象,阅读兴趣自然生成。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质美。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看着辛勤工作的教师,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为教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导朗读时,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边听边看,边看边诵读,边诵读边体会,在学生看、听、读中有所体会,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现出语言的流畅,产生师生之间的不可多得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跟随着声音、图像进入场景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学习《秋天到》一诗,感悟秋天的丰收景象,提示学生读想结合,棉花、大豆、高粱、稻子喜人的果实让人兴奋不已,体会农民伯伯的喜悦心情,自然而然地读出喜悦的感情。果然,学生感情表达得充沛。

(三)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斟酌词句,使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要加批注,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读不懂文本很难理解文中的内容。多读自知其意,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完成固定的作业,应当是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而得到的特有的感悟,是愉乐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再创造。

作者:孟凡红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牛头崖学区蒋营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2.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机制,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做出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语文教师若想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体悟很重要,以下是提高学生阅读体悟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问题式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故只需为其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便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体悟模式,提高阅读质量。问题式阅读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找到想要的答案。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荷塘夜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作者为何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能够更快、更准确、更透彻地掌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效率。

(二)探究式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性格特点,为其布置一些探究式阅读研究课题,让他们通过阅读课内外文本寻找答案。探究式课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所得出的答案也各具特点。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体悟式阅读由于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丰富性的特点,加之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不同的见解。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及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选择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去阅读、体悟,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其形成自己的语感及阅读模式,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追求学科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合格教育者的目标。以下主要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一)注重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课本及教材知识有限。如果只是依靠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很难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外延伸阅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及能力。比如,在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该节内容后,教师可建议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红楼梦》,对整部著作有更多的了解,并让学生谈谈对整部小说的看法,尤其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最终也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得独特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在完成相应的阅读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篇读后感或其他形式的文章。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能够把阅读文本时学到的写作技巧、优美语言等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通过这样,学生不但能掌握阅读中的重要知识,还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双赢的目的。